新闻中心
  • 绿色素养 大学生的新“基因”
  • 作者:徐桂兰 吴霓  编辑:gjs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8年01月04日
  • 高校是传播、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绿色素养的前提。完整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显性绿色课程和隐性涉绿课程两个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阐述,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绿色惠民、绿色富国、绿色承诺”发展思路一脉相承,为我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新路径、找准了着力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有赖于我国广大民众具有较高的绿色素养水平,坚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已超过3700万人,他们绿色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所谓素养,是指个体由后天学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一种道德修养。大学生绿色素养就是指大学生通过日常(特别是大学期间)的学习、训练和实践而习得的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知识、生态伦理情怀、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的总和。绿色知识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认识、提升、总结与凝练,其内涵既包括绿色自然科学知识,又包括与资源、环境等相关的绿色社会科学知识。生态伦理情怀是指个体在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时所形成的和睦相处、遵循自然、敬畏自然的内在情感倾向。绿色意识是指个体对待他人、自然和社会的态度及建立在此态度之上的和谐发展观。绿色行为是把绿色知识、生态伦理情怀和绿色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实践,是个体对他人、社会与自然的行为反应。绿色知识、生态伦理情怀、绿色意识和绿色行为是绿色素养包含的四个基本要素,它们是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绿色知识是要解决“何为绿色”的认知问题,是提升个体绿色素养的基础;绿色情感和绿色意识是要解决情感、态度和意志的问题,是提升个体绿色素养的中介和保障;绿色行为要解决行为问题,它不仅是衡量人们掌握绿色知识和是否形成绿色价值观的外在表现,更是提升个体绿色素养的归宿和标志。这四个要素是一个密不可分的集合体,培育大学生绿色素养,关键是要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高校是传播、生产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绿色素养的前提。完整的绿色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包括显性绿色课程和隐性涉绿课程两个部分。显性绿色课程主要是开设以绿色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涉及环境能源教育、人口健康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比如环境法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等。隐性涉绿课程是指在其他课程中渗透相关绿色内容的一些课程,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全校性的公共课程中(如两课、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课等)渗透绿色教育的相关内容;二是将绿色理念融入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如布局校园绿化带、绿色长廊、绿色教室、绿色宿舍、绿色食堂和绿色宣传等;三是在学校、班级中制定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鼓励学校领导、教职员工(特别是专任教师)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授课方式上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坚持节约优先、坚持绿色出行等,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通过显性绿色课程和隐性涉绿课程的设置与实施,推动生态文明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的头脑。

    “知易行难”。促进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和绿色行为习惯,高校必须积极拓宽绿色实践育人平台,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绿色实践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绿色实践活动,增加他们自身的绿色体验,实现绿色环保由知到行的转化。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的绿色实验基地和实习场所,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绿色知识的研究和绿色成果的转化,努力把培育大学生绿色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其次,要通过组建大学生绿色社团组织,开展绿色社团活动和绿色公益活动,激发大学生坚持绿色发展的主动性,自觉参与绿色体验和践行绿色消费行为,逐渐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再其次,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绿色公益活动,如“候鸟守候者”“绿色中国行”“一杯水的约定”“衣旧情深”等,通过引导他们以实际行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争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宣传者和传承者。最后,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从事低碳环保、高科技、可循环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力争在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高校、企业、政府之间必须要共同合作、多元协同,形成大学生绿色素养培育的强大合力。高校要责无旁贷地成为大学生绿色素养提升的主导力量,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渗入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全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要为大学生绿色素养的培育提供实践基地,并力所能及地对有绿色创业理念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政府要及时适应新时期的发展特点,正确处理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及时制定体现新时代特征的相关政策,规定政府、企业、高校各自在大学生绿色素养培育中的职责、地位等,为大学生绿色素养的培育提供机制保障。

    (徐桂兰系三明学院、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低碳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吴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人权的制度化研究”[15XZX020]阶段性成果)


版权所有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产教融合处)
电话:0577-86681500 传真:0577-86681500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