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做好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
  • 作者:瞿振元  编辑:gjs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8年04月11日
  •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事业既在对外开放中发展壮大,又在对外开放中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高度重视、亲历亲为,对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审议有关重要文件,致电致信重要会议和活动,会见重要外宾专家,在国际会议和外交场合阐发中国主张等等。这些实践和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大步前行,其中形成的关于教育对外开放的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时代使命。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树立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观

    如何认识教育对外开放的地位和作用?这与我们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有着直接的关系。经过长期奋斗,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的国家正大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新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中国人的“地球观”。对我国教育与世界的关系的认知和实践也应当因时而新、因势而进。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命题,这是在对世界格局发展准确判断基础上提出的时代任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当今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这个重大判断决定着我们对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党的十九大明确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方略。站在这样宏大的背景下,教育对外开放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视野和宽广境界。

    2013421日,习近平主席在致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战胜人类发展面临的各种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教育应该顺此大势,通过更加密切的互动交流,促进对人类各种知识和文化的认知,对各民族现实奋斗和未来愿景的体认,以促进各国学生增进相互了解、树立世界眼光、激发创新灵感,确立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远大志向。这是第一次站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教育使命和青年成长提出的希望和要求,指明了教育对外开放发展的战略方向。

    新时代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反复阐明,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指出:“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实现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和互学互鉴,关键在教育,依靠教育可以使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人群族群达到文化理解和民心相通。在新时代,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肩负着更加重大的使命。

    世界的希望在青年,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在青年。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促进中外语言互通,进一步深入推进友好学校教育深度合作与人文交流,在青少年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热爱和平、维护正义、共同进步的思想根基。这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教育对外开放的工作重点也在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中不断拓展并提供服务。改革开放之初,我们主要是向西方学习,留学人员主要流向欧美发达国家。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从“跟跑”到“并行”再到在某些方面“领跑”,教育对外开放的活动半径不断扩大,交流程度不断加深。我们不仅与发达国家继续深入交流合作,而且与其他国家不断扩大交流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扩大教育交流合作的重点。

    中国教育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特殊贡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他还重申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高度结合,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深刻的世界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情怀与全球担当,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这些思想对于审视和促进我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导向。

    新时代中国教育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扩大开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这是中国教育应该担当的责任与使命。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以世界情怀和全球担当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努力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者、贡献者和先行者。要认清大势,提高站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这个新时代是属于中国的,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这个新时代也是属于世界的,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当今的世界,已经不只是一个互相联系的世界,还是一个互相依存的世界。国际和国内的这些深刻变化就是教育对外开放所处的“时”和“势”。我们的思想观念、政策举措都要顺此大势,不能“身子进入新时代、脑袋不入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进一步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坚实基础。面向未来,教育对外开放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方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域、更远的眼光认真谋划,拓展工作思路,既坚持已有的成功做法,又对标新形势新要求找不足、出新招,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担当起新时代的新使命。

    要互学互鉴,自立自强。教育对外开放,是不同国家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我们国家来说,开放就是促进发展的过程。我们今天有满满的自信,是因为我们自立自强,因为我们有能够说服人的成就证明我们的理论和道路是正确的。否则,自信就会变成自大。因此,做好教育对外开放,首先要做好我们自己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总要求,教育对外开放要服务这个总要求。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要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胸襟和定力,坚持“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遵循教育规律,形成更加深刻的教育思想理念、更加丰富的方法举措,真正建成教育强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走向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途径,为全球教育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作出更大贡献。

    要抓住重点、创新推动。教育的对外开放既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对外开放,既要服从、服务教育发展大局,同时又要服从、服务国家外交工作大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全方位、多层次和立体化的,致力于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既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教育对外开放应当与这种全球伙伴关系相适应,创新教育对外开放的途径和形式,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格局。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合作新平台,为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进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要主动作为、创新作为,提供智力、人力、技术、文化、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提供有效的教育助力。我们还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的教育援助力度,促进缩小南北发展差距,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

    要提质增效、着力“做好”。在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最根本的作用是人才培养。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普及教育,启迪心智,传承知识,陶冶情操,使人们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更好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让教育为文明传承和创造服务。”这就阐明了教育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作用,也阐明了教育对外开放合作的价值所在。

    教育对外开放关键是提高质量,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质量是教育对外开放的生命线。要以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牢抓住教育对外开放工作质量这个着力点,在不断“扩大”开放的基础上着力于“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做好”这两个字,不仅是量的要求,更是质的要求。围绕“提质增效”,要创新思路,打造若干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对外开放教育品牌项目;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中,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我国高校吸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的学科专业,做强与“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使留学生在华学得好,回国用得上,发挥好作用。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教育在其中必将大有作为。只要我们扎实践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就一定能谱写出教育对外开放的华彩新篇章。

    (作者:瞿振元,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版权所有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产教融合处)
电话:0577-86681500 传真:0577-86681500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