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专家解读《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 作者:  编辑:gjs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20年04月15日
  • 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新思考新措施

    作者:姜大源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展劳动教育。这表明劳动教育已上升至国家人才战略层面的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意见》提出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当前劳动教育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

    培养了70%以上的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又该如何回答这一问题呢?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意见》的新要求赋予了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的新使命。

        其一,在劳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质与量”并重,突出强调劳动精神培养。一要保证劳动教育的“量”,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二要提升劳动教育的“质”,解决职业院校“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实现全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缺一不可,将育人要求贯穿于三类劳动中,有条件的学校可开发能有机融入学业课程的诸如劳动哲学、劳动社会学等“劳动+”系列化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既要注重劳动知识、技能学习,更要善于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有机融入劳动知识、技能学习之中,通过系列措施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如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共建相关专业领域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开发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劳模、工匠网上资源库,特别要将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代表纳入其中,以增强说服力。

        其二,在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上要“内与外”协同,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根据《意见》,要着力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劳动教育资源体制机制,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教育以及具有专业特色的职业性劳动融入其中,以形成劳动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的协同育人劳动教育格局。一是在“内”上要挖潜,除专门实训基地、实训室、模拟工厂或车间、劳模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和专业教室等以外,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校园和学生社团、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以及学校各业务处室的管理者和全体教职员工,甚至还可延伸到本校学生的家乡、家庭,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二是在“外”上要开源,除鼓励合作企业行业接纳更多普通院校学生参加生产劳动,还要进一步挖掘校外劳动资源,加大与周边社区、其他职业院校、博物馆、开发区等的协作,建立劳动教育协作体,为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更有力保障;与相关专业领域普通学校或科研院所建立双边或多边劳动教育联合体,形成相互学习、借鉴、促进的学校劳动教育集群;应用并协助地方政府,以及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建立综合性劳动教育资源中心,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构建一个优势互补并与时俱进的良性循环劳动教育生态圈。

        其三,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上要“知与行”合一,注重劳动素养发展。可采取灵活丰富的考核方式,一方面对“知”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对劳动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知,尤其是对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把握的好坏,一要在应知方面,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的知识竞赛、主题辩论、企业调研等多种方式,开展质性评价;二要在应会方面,通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或职业资格笔试与口试,依其获得学历证书同时取得的“1+X”职业技能证书等级的权威性和职业成熟度,进行量化评价。另一方面对“行”的评价,应注重结合诸如疫情灾害等重大国内外事件的大考,对学生的劳动素养,也就是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心态和劳动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衡量,除考察常规的基本劳动素养,其应对非常规事件所体现的劳动素养更加可贵,故一可按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技术水平、成功程度和行业影响力,二可按照学生参加重大社会活动作为志愿者行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贡献度,三可按照学生参加省部、国家和世界技能大赛的突破,四可参照学生各级各类评优评先获得的荣誉,作为劳动素养评价考核的重要依据。

        《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对作为不同于普通教育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另一种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来说,必定是一个新挑战:强调“质与量”并重的劳动精神培养,建立“内与外”协同的开放共享机制,注重“知与行”合一的劳动素养发展,都需要与之配套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师培养的改革与创新,都需要新思考、新措施、新路径。这正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劳动教育新使命。

版权所有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产教融合处)
电话:0577-86681500 传真:0577-86681500 技术支持:麦拓科技